杯套上印刷的名畫介紹:
作者:
皮耶。奧古斯特。雷諾瓦(Pierre-Auguste Renoir,1841.2.25-1919.12.3)
是印象派發展史上有領導地位的人物之一。以畫人物出名,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閒的氣氛,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。印象派中雷諾瓦的特色在於描繪迷人的感覺,從他的畫作中,你很少感覺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懷,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,如母親或是長姐般的笑容。
畫:
船上的午宴 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 -(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館藏)
雷諾瓦自由自在地用特有的印象派手法創作,運用著置一切規矩於度外的生動的和夢幻般的構圖,比以往更多地突出了個別的形體,使用更鮮明的色彩。這幅畫是雷諾瓦印象派時期旳最後一幅作品,也是他青春時代的光輝總結。
"Latte"是義大利文,意思是"牛奶"!一般我們會把它認為是咖啡的一種,雖不是正確的觀念,但已用成習慣,久了自然就積非成是。拿鐵咖啡的起源:
牛奶加咖啡的Caffe' Latte雖是義大利文,但這種飲料卻不是老義發明的,拿鐵的源頭可溯自土耳其鄂圖曼帝國與維也納的戰爭。一六八三年默罕默德四世的回教大軍圍攻維也納,戰況緊急,困在維也納城裡的基督徒決定向波蘭討救兵,但必須先找出一名會講土耳其話的信差,才有可能瞞過城外的土耳其大軍。曾在土耳其經商多年的維也納人柯奇斯基(Fanz George Kolschitsky )請纓上陣,他以流利的土耳其語騙過敵軍,並游過多瑙河向波蘭國王求救,基督大軍開抵維也納趕走了土耳其人。
土耳其大軍愴惶撤退卻留下大批物資,包括黃金、牛隻馬匹和駱駝,以及數十麻袋的咖啡豆。當時維也納人不知麻袋裡的咖啡是何物,以為是牲畜的飼料,因此論功行賞時,沒有人理會不起眼的咖啡豆,唯獨柯奇斯基搬走了所有的咖啡豆,因為他曾在土耳其住過,知道如何利用咖啡豆賺大錢。
他於是開了一家藍瓶子咖啡館(Blue Bottle),起初他完全按照土耳其人不經過濾的方法泡煮咖啡,但是維也納人喝不慣帶有咖啡粉渣,又稠又焦的土耳其式咖啡,柯奇斯基靈機一動,以布料來濾掉咖啡渣,再加入牛奶和蜂蜜,而成了新式的提神飲料,深受維也納人歡迎。這也是牛奶首次與咖啡結合,時間約在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。當時的科技還不足以發明高壓蒸氣打奶泡的設備,但柯奇斯基咖啡加牛奶的創意也讓咖啡有更多元的喝法,成了今日Caffe' Latte的始祖。
藍瓶子咖啡館也成為歐洲最經典的咖啡屋,許多名畫家以它為繪畫題材,維也納目前還珍藏多幅畫家筆下柯奇斯基招待客人圖,足見當時藍瓶子咖啡館的人氣有多旺。